半岛官方手机网页版入口

在林下种植茶!世界遗产中首例茶文化景观是怎样的?

  北京时间17日20时33分,在沙特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评审委员会的现场决议,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由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该地区所处的中国西南山地的山茶科植物在第四纪冰川中得以幸存,变成全球栽培型茶树起源。约公元10到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发现森林中的野生茶树群落,自此定居下来。

  千百年来,景迈山人采用的古老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传承至今。景迈山古茶林遗产区形成了保存完好、分布集中、规模宏大的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以及作为古茶林隔离和水源涵养的3片分隔防护林。

  总台央视记者田云华:整个遗产区的面积在这张图上清晰呈现,被两条河围合而成,一条河是南朗河,一条河是南门河,整个申遗的面积达到了7167.89公顷。

  海拔1000—1200米的南朗河、南门河峡谷容易形成大规模云海,每年出现云海的天数能达到180天左右。亚热带山地立体季风气候。降水、湿度、雨热同季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形成,而纤维素不易形成,茶叶能较长时间保持鲜嫩,土壤中磷、硼等元素含量非常适宜温性的普洱茶生长。

  在当地世居民族茶祖信仰的基础上,政府管理和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天气特征情况、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遗产要素中村寨和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林间开垦、林下种植,这是整个景迈山核心价值里面最关键的一点,没有把森林全部砍掉连片种植,而是选择了居住点所在的周围地区斑块地来开垦一小片。每一小片有林下种植,保留了大部分的乔木,充分的利用了自然的ECO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提供养分。解决了农业生产最关键的两个要素:病虫害的防治和养分的提供。靠有机的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截止到目前,我国共有57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包涵多少种类?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正式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分为三大类,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二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截止到目前,中国共有57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4项,双遗产4项,数量最多的是文化遗产39项,比如在1987作为中国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其中还包括6项文化景观,他们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花山岩画、庐山、五台山以及此次申遗成功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特指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景迈山是一个茶文化景观,有很多特定的自然因素,比如土壤条件、天气特征情况。另外它的水分条件,比如我们正真看到的云雾,景迈山的云海不仅景观很美,对冬季水分的补充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这些都是它特定的自然条件。它是相对封闭的一个小的地貌单元,茶的遗传基因,还有文化传统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农业文化景观因为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以及大多作为活态景观而意义重大。茶是世界上人类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品饮植物之一,但此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尚无一例茶类遗产,而同样作为品饮类的葡萄酒(园)类遗产已有10项,咖啡类遗产2项,香槟遗产1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全球第一个茶类农业文化遗产。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慢慢地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