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手机网页版入口

2023停招“冷门”专业!高校招生有重大变化

  随着通识教育成为高校改革的趋势,国内大学纷纷投身“大类招生”的浪潮,不过,这种招生模式的社会评价却呈现出了两极分化。

  近日,某“双一流”高校教师代表在一份提案中称,现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在强烈的目标导向下,一些学生做的不是探究性、兴趣性学习,而是回到了中学阶段的应试性学习。

  本意通过通识教育突破学科藩篱,帮助学生们寻找到人生方向、给予更多“选择自由”的大类招生,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拉回“高中模式”,这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大类招生“年年期末胜高考”“看到大类赶紧跑”的吐槽。

  大类招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了。被大类招生录取的新生,进入大学时要先接受通识教育,在完成一到两年的学习后,才能分流到大类下的具体专业。然而,打包容易分流难,大类招生隐藏的一系列问题,都在专业分流时浮出水面。

  对于大类招生的新生们来说,决定命运的抉择从高考延后到了专业分流,这次考试既是二次选择,也是二次竞争。虽然大部分学校专业分流的原则都写着“志愿优先”,但参加这一场比赛的学生都知道,真正重要的是后半句“综合成绩确定”。

  在这场分流之战中,有人落水,有人上岸。因0.1分之差,从一志愿“新闻专业”被分到了传统工科“信息管理”;立志当律师,却因排名靠后只能进入行政管理,重新规划人生;为了拿到更高分数,要求三千字的课堂作业,有人写到两万……即便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大类,分流时成绩依然可以将他们区隔开来,遥遥相望。

  从近几年专业分流的情况去看,即使上了一年的大类基础课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还是感到迷茫。

  因为迷茫,选专业时,很多学生便考虑更现实的“冷热”因素,成绩好的同学,也可能随波逐流。但如果冲击热门专业的学生太多,必然有一部分人的专业志愿没办法得到满足而被调剂。每年分流结束后,冷门专业接收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想来这个专业但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

  此外,“厚基础、宽口径”的招生模式,不止一次因专业跨度大而被诟病。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同一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关系应当比较紧密,比如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都放在“新闻传播学类”下招生。但在不少高校,被打包进同一个大类的专业可能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甚至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例如,历史学类中可能掺入属于管理学的“旅游管理”,计算机类中出现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等专业。

  一名进入985工科试验班的学生曾表示:“大类招生感觉就像捆绑销售,热门的、冷门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都放在一起分流。”现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使学生、家长、老师、辅导员、学院均陷入不同程度的迷茫。

  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提出,严格规范高校大类招生行为,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大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冷热门专业捆绑、“杂类”招生等现象,或将得到遏制和规范。

  大类招生之初,清华大学的专业分流也不乏争议,抱怨大多来自分流专业不如预期的学生。此后,清华在一部分大类开始新的探索:如土木大类在全国率先整体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出口,在校四年内不有必要进行专业确认;通过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调整,化生大类的学生可在步入清华校园的第一年对所有专业均有一定了解,从而在大一结束进行专业确认时,学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并能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就读专业。

  针对“热门”与“冷门”专业问题,中南大学大刀阔斧,主动与部分专业“断舍离”,最大限度减少“冷门”专业对学生的影响。在2020-2022年相继停招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物联网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多个专业。2023年继续停招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两个专业,目前招生专业减少到90个,按照27个大类招生。同时,如果学生不能通过专业分流进入到自己的目标专业,能够最终靠申请转换专业、辅修等方式满足自己的意愿。

  以“100%自由转换专业”而著称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般都是按照一级学科来进行分开招生,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学生至少有3次自选专业机会,新生入学一年后可根据兴趣在全校自选学院或学科;大二可在学院或学科内自选专业。三次机会,没有大类的限制,各个学院灵活转换,且几乎100%满足,在这所理工类高校,并未因此出现冷热门专业失衡。

  秉持“你的专业你做主”的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四年一贯制、无时点分流”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学生选够哪个专业的学分,则可以在毕业时将之认定为自己专业。这样,学生可以更成熟、稳妥地按兴趣选择专业,避免大二伊始就定的盲目性,实现了真正按兴趣进行培养。

  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改革,还是教育方法的理念和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虽然这种新的招生培养模式在国内高校“落地生根”已有多年,但依然有不少高校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它考验高校的智慧,需要高校为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期待“大类招生”能在实践中得到逐渐完备,在未来,能助力高校开创本科教育更高局面,掀开人才教育培训新篇章。

返回顶部